关于破解执行难的调研思考 | ||
[ 发布时间:2018/11/15 阅读:27866次 来源:jkrd] | ||
依法审判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,依法执行是这道防线上的最后一环。2016年3月最高法院作出决策部暑,提出“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”,今年是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的决战之年,两年半来,执行工作如何强化,取得了什么效果,还存在着哪些困难,围绕着上述问题,我们对全省执行标兵单位——京口法院执行局进行了走访调研。 2016年以来,京口法院牢牢抓住司法为民这条主线,加大执行工作力度,强化执行措施,努力破解执行难题,大力提升执行效果,至今年7月,共受理执行案件12997件,执结10627件,执行到位金额88.21亿元,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取得阶段性成果。 1.内外协调联动,构建综合治理格局。党委领导、政法委协调、人大监督、政府支持、法院主办、部门配合、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,为基本解决执行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。 京口区委出台了《关于支持区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的实施意见》;由区委政法委牵头,建立了全区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协调解决执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;法院一把手院长挂帅基本解决执行难领导小组。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,为执行人员全部配备了执法记录仪和4G单兵系统;保障执法专用车辆;充实执行一线干警,执行局人员占全院干警总数的26.5%,其中员额法官占全院员额法官的17.6%。构建新型办案模式,以员额法官为核心,按照“1+1+N”(1名员额法官+1名执行实施人员+N名法警或书记员)模式,组建六支执行团队,实行扁平化管理,起到了减少内耗、相互监督的良好效果。加强法院内部联动,坚持关口前移,强化立案、审判、执行各个环节的财产查控、诉前保全、诉讼保全责任,从制度和机制上降低申请执行人权利落空的风险。 2.健全执行举措,全力增强执行震慑。加大强制执行力度。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强制执行行动,通过“夜间执行”“凌晨执行”“假日执行”, 2016年以来开展集中执行活动138次,出动干警6500余人次,实施搜查7560余次,拘传1586人次,拘留560人次。加大拒执犯罪打击力度。加强与公安、检察、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,将涉嫌拒执犯罪的被执行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,审结的田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案入选全省法院2017年度拒执犯罪十大典型案例。加大“查人找物”力度。与京口公安分局签定“查人找物”合作协议,扩大对被执行人及其财产查控渠道。高度重视全国法院“总对总”网络查控系统和全省法院“点对点”网络查控系统平台作用,加强与工商、国土、车管、社保等部门的对接,切实提升网络查控能力。2016年以来,依托网络查控系统,共查询57425次,涉及案件11485件,查获被执行人财产线索3445条,查封、冻结资金7.82亿元,查封、扣押车辆76台。加大悬赏执行力度。在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的情况下,为提高“查人找物”精准度,不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悬赏执行公告。自推出以来共发布执行悬赏案件236件,相关工作经验被省高院《法院工作简报》转发全省推广。加大财产处置力度。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,引入社会机构提供拍卖辅助服务,实现拍卖价值和效果的最大化。2016年以来,共上架拍品成交金额7.86亿元,溢价率27.82%,为当事人节省拍卖佣金67.4万元。加大联合惩戒力度。对失信被执行人,限制其置产置业、投融资、招投标、高消费等,增加违法成本与代价,形成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的高压态势。2016年以来,累计将1853名失信被执行人、387家失信企业纳入黑名单,125名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了义务。 3.攻坚重点案件,及时兑现胜诉权益。妥善处理金融纠纷。集中开展涉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,综合运用强制执行、惩罚威慑等多种手段,依法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,提高金融债权清偿率,有力保障了辖区金融安全。2016年以来,共执结金融纠纷案件1866件,执行到位金额9.01亿元。全力推动“执转破”工作。对严重资不抵债,不能清偿到期债务,长期处于“僵尸状态”的企业,积极启动破产程序,通过对有限资产的快速处置和公平分配,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,保障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,维护社会大局稳定。目前, 2家“僵尸企业”转入破产程序,破产程序完成后,有望消化执行积案211件。加强民生领域保障。建立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工作机制,利用执行指挥中心查控网络,定期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线索,提高案件执行效果,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。执结涉农民工讨薪、道路交通损害赔偿、支付赡养费、抚养费等案件1687件。对于申请人生活困难、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的案件,及时给予司法救助,共发放执行救助金76万元,救助121人。 4.深化执行管理,全面提升规范化水平。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。将执行裁决职能从执行局剥离,由审判监督庭专门负责执行异议审查及执行异议案件的审理。近年来,共受理执行裁决案件114件,审查处置当事人执行异议112件。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。将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作为破解执行难的重要抓手,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作用,为高效、快捷执结案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严格执行案件流程管理。认真落实案件流程管理要求,将执行案件全部录入流程管理系统,通过对37个流程节点的动态监控,以信息化技术为保障,建立起最严格的产品检测线,保证了案件质量,案件终本合格率达99.6%。强化内外监管推进规范执行。对外,全面推广使用执法记录仪、4G单兵等设备,对执行过程同步录音录像,实现全程留痕、阳光执行;设立每周执行局长信访接待日,受理执行信访,在加大涉执信访化解力度的同时,重点发现执行中不作为、乱作为问题。对内,加强审务督查、专项检查频次,抓早抓小抓常,防患于未然,确保执行队伍清正廉洁。 5.持续扩大声势,不断优化执行环境。自觉接受社会监督。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的关心、理解与支持,努力提升社会认同度。2016年以来,共向区人大、区政协报告执行工作4次;邀请省、市、区三级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检察院民行部门视察或监督法院执行活动135人次。营造共同围堵“老赖”的氛围。拓展失信被执行人曝光渠道,在市区繁华地带电子大屏幕、镇江日报等传统方式曝光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新媒体覆盖面广、传播速度快的优势,及时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、悬赏公告以及制裁抗拒执行行为的典型案例,通过手机微信、金山网等载体进行信息推送,在全社会营造“失信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”的群防群治氛围。深入开展执行宣传。通过新闻发布会、报纸、广播、电视、新媒体等平台,加大宣传专项集中行动、联合惩戒、打击拒执等工作成效,营造良好执行工作环境。 从京口法院两年多来的实践来看,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,主要表现在: 1.“执行难”现象长期存在。部分被执行人不尊重司法权威和契约精神,缺乏主动履行生效判决、裁定的意识,法院对其依法执行时存在着执行人难找、协助执行人难求、被执行人财产难寻、应执行财产难动等困难,由此影响了案件的“执结率”。 2.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不够健全。目前社会信息的共享度及各部门参与执行、配合执行程度不高,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的联动惩戒格局需要进一步规范、制约,人民群众监督执行工作的渠道和平台还需进一步疏畅。 3.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。一方面执行案件数量不断上升,执行力量相对不足,不能满足繁重的执行工作需要;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种种干扰执行、拖延执行、规避执行行为的阻碍,办案压力与风险并存,给执行工作增添了困难。 今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关键之年、攻坚之年、见效之年,必须坚决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 1.进一步强化执行意识,维护司法公正。始终坚持“司法为民、公正司法”理念,以坚定的信念、必胜的信心,切实打好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这场硬仗。充分发挥执行主体作用,主动协调政府及相关部门,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案件,通过抓好专项执行、清理执行积案、加强执行威慑力等工作,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。进一步提高执行效率,扶助弱势群体,切实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,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。 2.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,保持高压态势。一是充分发挥 指挥中心的作用,不断完善信息查询、联合执法等机制,健全有关部门联动、社会各界参与的执行长效机制,形成执行工作合力,全方位、多渠道地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。二是创新运用各种执行措施和科技手段,严厉打击逃避债务、抗拒、妨碍和干扰执行的各类违法行为。加大对拒执罪的打击力度,以打促执,以案释法,震慑“老赖”,扩大法治教育的社会影响。三是建立激励机制,穷尽执行手段,完善法院内部立案、审判、执行等环节的协调机制,加大诉讼财产保全力度,强化执行风险告知和申请提示,以保全促调解、促执行。 3.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,提高执行本领。加大对执行工作的支持力度,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。充实配强执行力量,多措并举缓解案多人少矛盾;关心执行干警身心健康,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其精神压力;不断总结执行经验,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执行办法,认真研究新问题、新情况,切实提高执行本领;加强执行队伍建设,狠抓知行教育, 提高干警的政治、业务素质,努力打造一支公正、高效、文明、廉洁的执行队伍,树立司法为民的良好形象。 4.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,促进诚信建设。要着眼于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稳定的大局,加大执行宣传力度,引导社会理性认识执行工作,正确对待部分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“执行不能”案件,增强自觉承担商业风险、交易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意识。按照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责任制要求,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推进“七五”普法,加强对执行工作难点、热点及拒执罪等典型案件的宣传,增强依法执行的舆论声势,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法律、尊重司法、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,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,为依法执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 |
||
调查研究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调查研究